随着iPhone 16与iPhone 16 Pro系列的推出,榜哥团队找到机会能与iPhone的产品设计副总Richard Dinh,以及iPhone产品营销总监Francesca Sweet对谈。 进一步了解这次的 iPhone 继续在秉持着高效率的设计理念下,有哪些还不为人知的改进细节。 继续阅读效率之美,苹果 iPhone 16 系列产品设计原厂访谈报导内文。
「我们持续在寻找更高效的方法(we’re always trying to find ways to make things as efficient as possible)」
上面这句,是Apple iPhone产品行销总监Francesca Sweet,在榜哥团队与包括iPhone产品设计副总裁Richard Dinh的访谈之中,个人觉得可以贯穿整个访谈的关键句。
虽然从M系列苹果芯片开始,大众才比较注意到苹果多年来所追求的「效率」一次在 Mac 上爆发的威力有多猛。
然而这一切改变的起点,个人认为是从 iPhone 开始一路走来,包括软、硬件体验与自研芯片全面配合之下,Apple 产品开发团队所累积的经验而造就的成果。
随着iPhone 16与iPhone 16 Pro系列的推出,榜哥团队找到机会能与iPhone的产品设计副总Richard Dinh,以及iPhone产品营销总监Francesca Sweet对谈。
进一步了解这次的 iPhone 继续在秉持着高效率的设计理念下,有哪些还不为人知的改进细节。
iPhone 的改变,Apple(真的)拆解给你看
既然聊的是设计,Apple 也先从容易看出的外在变化切入主题。
首先苹果以包括相机系统如iPhone 16改为直式镜头排列的设计变更,以及iPhone 16 Pro改用5x长焦镜组所造成的内在变化的变化进行示范。
接着则是还提到iPhone 16 Pro以及16 Pro Max屏幕分别升级到6.3与6.9寸,其中的包含的硬体创新规格,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的内在改变与设计考量。
重点是,这次的访谈iPhone产品设计副总裁Richard Dinh还直接展示了拆开摊平的iPhone 16系列实际解说 – 这真的是很难得遇到的Apple产品简报方式,也更好了解iPhone的内外设计改进。
从 9 月的发布会我们就已经知道。 得益于 iPhone 16 新的镜头排列改变。 新世代 iPhone 不仅全面具备空间视频的拍摄能力,所谓的「Spatial Capture」能耐也进一步延伸到了「空间照片」的捕捉能力上。
根据苹果的解说,iPhone 16 的镜头摆放调整,是配合更好的材料零件与制造工艺乃至于封装技术等全部因素集结起来,才得以实现这个内在设计的变化。
这项变更的最大的变化,是靠近电池侧边主板的占用空间不仅可以进一步空出而增大电池。 所得到的好处之一则是可以将 A18 芯片给移到更接近设备中心的位置。
这样的改进再搭配内在针对铝金属子结构的石墨层散热机制搭配下。 得以让iPhone 16与iPhone 16 Plus都能更均匀的散发芯片的「热情」程度,获得更好的持续性能表现。
相对于 iPhone 16「感觉」比较像是空出位子的直式排列方式(虽然以前的机型不是没有这样排过啦)。
这次加入 5x 镜头的 iPhone 16 Pro,则是因为要塞入拥有四重反射棱镜的镜组,而必须想办法在原本就已经很紧凑的内在中找出空间。
Richard Dinh 以「重大的架构设计更新(big architectural design updates)」形容这次 iPhone 16 Pro 系列的内在设计改变。
针对在镜头模组一旁的上扬声器还有麦克风等组件小型化。 再通过天线和主板分离设计和触觉震动引擎 Taptic Engine 的「空间效率」最佳化(诳… 就是调整了形状与排列)。 最终苹果也得以让5倍望远镜头的模块顺利列为Pro系列标配。
小型化不等于折衷
针对小型化是否会导致表现下降的可能质疑。 Apple 则是以这次小型化的麦克风为例。
指出在这次的 iPhone 16 系列不仅带来了新的「混音」指向效果功能。 硬件方面更采用了可以保留更细致声音细节与低底噪的特殊振膜。 所以至少在这个部分来说,无论是硬件或者是功能方面都算是不减反增的概念。
Richard Dinh 透露,苹果甚至为了对应这次 iPhone 收音系统的录音室质量表现。 还得要更专注于手机本身可能产生的噪音干扰,如:无线信号、音效甚至是相机系统运作都有可能出现的多余噪音。
提到这必须要在设计与制造方面整合了包括包括声学、天线、电学及噪音甚至是震动专业开发团队的努力配合下才能完成。 也才得以实现像是前面提到的混音以及在语音备忘录应用的音轨分离功能。
iPhone 系列之间的「致敬」
相对于 iPhone 16 系列将主板更置中而让出空间让电池得以变得更大。 想必大家也会好奇,那么 iPhone 16 Pro 的这一边,又是如何在已经很紧凑的内在设计里,再榨出更多电量的?
苹果透露他们还进一步运用了许多人直觉认为主要是为了提升维修与使用安全性的目的外壳的材质变化的金属外壳,所提供的更精准公差特性,让iPhone 16 Pro系列得以导入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进而让全系列手机都能获得电量提升。 iPhone 16 Pro Max 则是也能继续刷新「iPhone 有史以来最高续航」的纪录。
苹果也强调高续航不仅是单靠电量的提升而已。 这其中也包含了芯片等硬件的「效率」表现。
像是系统软件的配合部分就有提供具备「上下文策略(Contextual Policies)」,能实时确认工作状况调整负载的电源管理系统。 再加上很多人已经很熟悉,能依据用户是出门在外还是在家来管理充电程度的机制等。 都是苹果能够高度整合软硬与芯片团队所共同达成的例子之一。
Apple 针对硬件方面优先级也引起了参与访谈的媒体的兴趣。 好奇为什么苹果并没有在这次的Pro系列导入,iPhone 16系列维修时可通过家用9V电池即可分离胶粘的更友善维修设计。
Francesca Sweet 与 Richard Dinh 则是表示,苹果会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与技术与使用者的需求考虑搭载不同的技术或功能。
是说,这部分虽然许多人第一时间会认为原厂只是用空泛的理由在回复。 不过个人是觉得,这可能还真的无关于「高阶」或「低阶」的差异。
个人认为苹果在设计上有时会分别在标准版与 Pro 系列采用不同的制造技术,应该是有点刻意为之的策略 – 也许是… 分散设计改变的可能风险?
像这次原厂的设计分享中就特别提到,iPhone 16 Pro 首度采用了自iPhone 14开始已经沿用三代的中央金属框架结构,更进一步让维修 TrueDepth 相机、闪光灯模块和麦克风等其他组件变得容易。 而就Richard Dinh的说明,这种普遍认为只是对应维修所带来的设计改变,其实也能对iPhone的散热与减重有所帮助。
此外,更便利更换背面玻璃的设计,也是从标准款iPhone先行,接着才轮到iPhone 15 Pro系列。
这样的彼此致敬节奏,也许意味着像是 iPhone 16 Pro 的电池金属外壳,以及标准款 iPhone 16 的导电脱黏技术。 未来也都有可能在苹果的「各种考量」后,搭载在后续的相互系列中相互致敬?
小小意外的「One More」细节
是说,另一个关于散热,个人觉得有点意外的细节部分。 是这次苹果分享了,iPhone 16 Pro与iPhone 16 Pro Max所采用通过固态扩散紧密键合钛金属与铝金属的边框,这次居然有调整了比例。
Richard Dinh 在访谈分享中提到,iPhone 16 Pro 系列有「通过降低钛的比例来帮助散热与减重(reducing the material ratio of titanium to help with thermals and mass)」。
老实讲,当提到这个重点的时候,笔者是有稍稍惊讶了一下。 毕竟 iPhone 15 Pro 系列的时候,就有盛传因为钛金属中框,而有被认为对于散热不好 – 虽然后续确认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软件造成的过温。 但在iPhone 16 Pro系列突然提到调整制程的配方比例,难道不会担心被认为之前确实有散热不够的问题?
关于这点笔者后来才惊觉,自己忘了先前的 Pro 系列采用的是不锈钢的中框(跌倒)。
实际上在iPhone 15 Pro发表的时候,官方就在新闻稿中提到,键合铝金属材质的理由之一,便是希望能协助加速散热。 而现在看来,苹果在iPhone 16 Pro系列则是再通过中框以及包括中央散热架构更均匀散热与芯片方面的进化,来持续解锁iPhone的更高效能与持续性。
文章的最后,也来补充iPhone 16 Pro系列得以更加大屏幕面板的更多细节。
先前我们在 iPhone 16 系列的快速预览就有取得官方对于这方面的说明。 主要是提到这次的面板是改变了讯号的传输方向,才得以缩减黑框的范围。 这次与原厂的访谈中,我们则是进一步得知更完整的进化细节。
Richard Dinh提到,这次Pro系列之所以能在最低限度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再搭载更大6.3寸与6.9寸屏幕。 主要是通过微型化像素频号传输电路的新技术,在不可见(查了一下可能是缩小或甚至是透明化电路)的前提下,得以充分利用显示器的有效区域,让面板得以空出原本需要走线的外侧空间。 所得到结果,就是通过让很多保护贴厂商头大的更窄黑边让显示面积更大。
至于针对面板是否会因为边缘变窄而更脆弱的这点。 苹果则是透露,有藉由将面板边缘与保护用途的聚合物框架融合的方式来确保强度。
结语:对细节的执着,对效率的痴迷
Richard Dinh:「对这类细节的执着,正是我们能够在保持相同大小与重量的同时,为 iPhone 16 注入众多新功能的关键所在,而且我们知道这正是顾客所爱的使用体验。」
体验、细节与效率。 是在这次与 iPhone 设计核心人员的访谈中,个人一直看到的产品设计的重点原则。
以这次有媒体询问到苹果为什么都不会更积极地采用像是 VC 散热板等技术的问题为例。 虽然苹果提到他们会全盘针对体验考量的回答,会让对于所谓「堆料」有所期待的人感到失望。
不过就个人采访接触苹果的经验来说,个人会觉得相对于堆料的暴力美学,苹果确实是更重视于由效率带来的平衡美学。 毕竟,当你引入了一个很强大的规格,肯定会对装置的某一项表现带来飞跃性的成长。 另一方面,则是也可能导致失衡的问题出现。
当然,以上这些也都可以当做是成本、利润、库存等考量下的结果。
不过至少个人在几次有机会参与苹果深度解说产品细节的经验里。 是真的能感受到,他们通过对于效率细节所堆叠而出的性能提升,以及通过软硬件以及芯片团队合作下,也确实让苹果展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品牌的高度配合优势 – 不知道为什么,笔者脑中画面浮现的是统一内存的示范画面。
虽然官方不太可能明说。 但在产品设计时把商业考量等要素也列入考量,其实本来就是所有企业都会纳入的很基本重点。 而个人认为苹果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让所有要素都能保持平衡,不会过度偏向于某个要素。 并通过对于细节与效率的追求,来达到均衡的产品体验、性能与成本定价的表现。
关于这样的观察,可以从这次 iPhone 16 的访谈中看到不少例子。 像是你也可以反过来解释,苹果是因为确认掌握了小型化的关键技术,甚至是想要统一库存,才把5倍镜头放到iPhone 16 Pro上。 但你也不能忽视,更望远镜头所可能带来的体验提升,以及将这个零件放入更小型机身中的技术工艺所在。
设计本来就是用来解决问题; 效率的另一面更是希望减少浪费。
像是近期苹果看似是因应维护「维修权(Right-to-Repair)」的呼吁浪潮,而不得已作出的设计改变。
但就与苹果这些年来对于环保的追求一样。 他们一旦开始正视这方面的需求,便会将效率与细节的追求精神投注其中,并且相当快的拿出成果。 有意思的是,甚至还可能因此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以可修复性的追求来说,这次的访谈最后苹果也谈到,很多用户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 iPhone 上采用较耐用材料并且持续加强可修复性之后。 也让原本就已经有很高保值性的 iPhone,现在比起任何智能手机都要好。 这部分不仅仅是对于二手价格,也就是对用户有利,还能进一步减少浪费,也更有利于环境永续。
这,不也是一种对效率的追求吗?